不吃土豆的土豆鳥

2017-10-04 心得 回顧


2017tu_dou_niao_.jpg
目前全球已有約 40% 的土地為農業用地,土地農 業化 (agriculturalization) 是全球自然原野地消失的重 要原因,嚴重衝擊全球生物多樣性 (Benton et al., 2003; Foley et al., 2005; Fahrig et al., 2011)。聯合國生物多樣性 公約於 2010 年所訂立的「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 (Aichi Biodiversity Targets)」之標題目標七「至遲於 2020 年以 前,農業、水產養殖及林業的區域都實現永續管理,確 保生物多樣性得到保護」要求各締約國應使國內的農 業生產過程符合永續原則,並且兼顧生物多樣性保育。 在人口以爆炸式成長的人類世 (Anthropocene),日常生 活對油品、纖維甚至燃料的需求,亦加劇了農業用地 的快速拓展。預計在 2050 年時,大約有十億公頃的土 地轉變為農業用地 (Tilman et al., 2001)。因此,全球土 地快速農業化也成為現今重要的環境議題,糧食需求 無法降低,如何在不減少農作物生產量及增加成本的 前提下,兼顧農業環境中生物多樣性保育,已經成為 全球農業經營的重要課題 (Foley et al, 2011)。

雖然各類群的生物中,有少數物種能在農業環境 中優勢存活甚至穩定繁殖,然而,近幾年來,已有許 多報告指出,生存於農業環境中的野生物仍有明顯的 下降趨勢:Leadley et al. (2014) 運用野鳥指標 (wild bird index, Sheehan et al., 2010) 發現歐洲自 1980 年至 2011 年之間,生活在農業環境中的鳥類族群逐年下降。Kreb et al. (1999) 發現歐亞雲雀 (Alauda arvensis)、麻雀 (Passer montanus)、赤胸朱頂雀 (Carduelis cannabina) 和歐洲椋 鳥 (Sturnus vulgaris) 在過去 20 年來,至少減少千萬隻 個體。Fuller et al. (1995) 發現英國在 1970 年至 1990 年 之間,有 28 種農地鳥類 (86%) 的分布範圍顯著縮減, 18 種 (83%) 農地鳥類的族群數量顯著下降。除了鳥類 之外,農業環境中的哺乳動物 (Fischer et al., 2011)、節 肢動物 (Hendrickx et al., 2007)、被子植物 (Gabriel et al., 2005) 甚至土壤中的微生物 (Levine et al., 2011),也有類 似的下降趨勢。這些訊息皆暗示,在土地農業化之後, 即便是能夠生存或繁殖於農業環境中的野生物,也正 在面臨威脅。其主要的原因包括現行集約農業所採用 的慣行農法,往往大面積的栽植少數甚至單一作物、 並且大規模的施用殺蟲劑、殺草劑及化學肥料等,導 致農業的環境品質劣化 (McLaughlin and Mineau, 1995; Benton et al., 2003)。

2017tu_dou_niao_1.jpg

「2017 臺灣新年數鳥嘉年華」的主題鳥種是「小辮鴴 (Northern Lapwing, Vallenus vallenus)」。小辮鴴在 全世界主要地分布在歐洲,有一部分的族群分布在東 亞地區。目前全世界小辮鴴的數量為 560 萬隻到 1,050 萬隻 (Wetlands International 2012);歐洲的族群估計 為 319 萬至 517 萬隻,數量雖多,但整體數量逐漸減 少 (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5)。1960 年代期間,小辮 鴴曾發生過一波族群下降地現象 (Tcuker et al., 1994), 之後便維持穩定,但是到了 1980 年代,又開啟了新 的一波下降趨勢。Byrkjedal et al (2012) 在 1997 年至2011 年間調查挪威西南部小辮鴴地繁殖族群。起初, 小辮鴴的繁殖數量大約維持在 400 隻左右,但是自從 2005 年開始,數量開始快速下降,2011 年時已經少於 200 隻。自 1988 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 的紅皮書 (the Red List) 一直將小辮鴴的受威脅程度列為「暫無威脅 (Least Concern, LC)」,但是在 2015 年,因為其族群 量快速下降,將其是威脅程度提升為「接近受脅 (Near Threatened, NT)」。

小辮鴴是偏好於農業環境活動的典型鳥類,偏好 土壤潮濕的環境 (Rhymer et al., 2010),土壤裡的蚯蚓是 成鳥及幼鳥的重要食物來源 (Baines, 1990)。然而,蚯 蚓的數量常常和土壤的溼度、有機質含量和土壤酸鹼 值有關 (Curry, 2004),因此,土讓的性質可能會進一步 影響小辮鴴的棲地偏好。Mccallum et al (2015) 在蘇格 蘭地區執行的研究發現,土壤的深度、酸鹼值及有機 質含量顯著影響小辮鴴的覓食環境和繁殖地的選擇, 這是少數受土壤影響棲地偏好的案例。該篇研究的作 者認為,小辮鴴數量快速下降,可能是農業環境的土 壤劣化,以及使用殺蟲劑,使土壤中的無脊椎動物減 少所致。如果能維持土壤的性質,並且減少農業化學 藥劑,包括農藥及肥料等,應該能讓小辮鴴更容易找 到食物 (Baker et al., 2012)。

2017tu_dou_niao_2.jpg

臺灣方面,小辮鴴冬天時大量聚集於臺灣雲林縣 的花生田,所以又稱為「土豆鳥」,曾於 2011 年記錄 達 9,605 隻。雲林縣野鳥學會自 2009 年起,持續舉辦 「土豆鳥大集合」,普查冬天在雲林聚集的小辮鴴, 牠們很可能是小辮鴴在東亞的最大度冬族群。依據「土豆鳥大集合」的資料,2011 年以前,小辮鴴的數量約 為在 8,000 隻至 9,000 隻。然而,2012 年卻下降至 2,148 隻,之後雖小幅成長至 4,131 隻,但也維持在 4,000 隻 左右。「臺灣新年數鳥嘉年華」的資料僅記錄 200 隻 左右的小辮鴴,為什麼調查範圍比較廣的狀況下,小 辮鴴的數量卻特別少呢?主要原因是小辮鴴在雲林集 結的時程與「臺灣新年數鳥嘉年華」的時程不同。這 也暗示著,公民科學難以顧及所有的鳥種,需要另外 一個量身訂做的「土豆鳥大集合」來掌握小辮鴴的族 群變化趨勢。

為維護全球農業環境的生物多樣性,自然與農業 經濟共存的里山概念逐漸在各地萌芽,農業活動所形 成的半自然環境不只供應人類的糧食來源,也是許多 動物賴以為生的棲所。小辮鴴是依賴農業環境的鳥類, 「2017 臺灣新年數鳥嘉年華」將主題鳥定為土豆鳥— 「小辮鴴」做為活動意象,彰顯農業的生物多樣性保 育價值,一起來關心農地裡的冬候鳥吧!

* 參考文獻請洽主辦單位
*更多精采內文,請下載<歷年NYBC年度報告>。
*想替生態保育盡一份心力,歡迎加入我們,定期捐款、贊助或技術支援。
*想一起數鳥,歡迎報名參加(請點選 報名鳥鄉民)。